跟着名人看桂林丨第三篇:戏在桂林

来源:畅游叠彩时间:2024-09-15


 跟着名人看桂林


 第三篇:戏在桂林

play


戏剧,像生活里的一束光 

是心灵的鼓舞、历史的映照、希望的方向

透过剧场,照进我们的生活

跟随名人看桂林,是历史给出的响亮回声

桂林“戏剧之城”的基因也被回忆唤醒

从历史落幕的地方重新出发

在传承中致敬,在延续中创新

2024桂林艺术节,桂林又多了一份期待

来桂林,有山水,更有戏


桂剧《花桥荣记》

01


《花桥荣记》是剧作家张仁胜根据白先勇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,讲述桂林人春梦婆在台北开老字号花桥荣记米粉店的故事。演出过程中,桂林元素得到了诗意的表达,花桥、漓江、桂剧、桂花等桂林文化符号推动着人物情感通向戏剧高潮。老板娘、李半城、覃癫子、卢先生、陈师傳等人他们将前半生的故事遗留在了广西,如今只能在台北的“花桥荣记”惺惺相惜,抒发着思念和追忆……这部剧在不少广西观众眼中,已成为桂林的文化符号。



话剧《秋声赋》

02


抗战时期,云集桂林的文化人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,但像《秋声赋》这样有鲜明桂林特色,且在演出时轰动全城的话剧是罕见的。田汉先生创作的《秋声赋》(五幕话剧)主要以桂林文化城为背景,讲述诗人徐子羽在抗战中成长为一位坚实的人民作家的故事。该剧演出后,盛况空前,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剧社走出了经济困境。





话剧《龙隐居》

03


四幕桂林方言话剧《龙隐居》是对西南剧展80年辉煌历程的致敬。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,围绕桂林一座明朝老宅子里居住的人的命运,述说一群人与一座城的故事。作为观众心目中“最有桂林味的话剧”,桂剧、万祥糟坊、担子米粉等地道的桂林文化符号在剧中均有体现。龙隐居这个名字不仅脱胎于桂林的龙隐岩,更是以龙为图腾的中国的一个象征,桂林这座城市,正是因为有了龙的精神,才能在异常艰苦的抗战岁月闪耀出伟大的光辉。





电影《刘三姐》

04

从民间传说走来的“刘三姐”最先绽放于舞台。1959年,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,广西几乎所有剧团,包括一些学校的业余团体,有不下100个单位都在排演《刘三姐》,大家用彩调剧、桂剧、壮剧等形式来表演刘三姐,兴起了一股“刘三姐热”。1961年,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,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。


经典不止于此 跟着名人看桂林

桂林,因山水而扬名

因历史而厚重,因艺术而多彩

山水有相逢、“艺”起在桂林



徐霞客抵桂时,恰逢靖江王府结坛礼“梁皇忏”,置栏演《木兰传奇》。游记记载盛况:“市酒传餐者,夹道云集,静闻果在焉。”在熙熙攘攘人群中,徐霞客称之为“不数见之盛举”。


《兴安县志》(乾隆五年修)则记载道:“上元各神庙燃灯,自十四夜至十六夜间,有狮象,龙凤各灯,及装扮采茶者。”可见逢年过节,彩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
著名戏曲作家田汉在观看桂剧演员如意珠主演的《三堂会审》后,写诗赞道“桂林春雨晚潺潺,看戏听歌兴未阑。名不虚传如意旦,珠喉婉转唱苏三。”



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《纽约时报》撰文盛赞西南剧展,写道:“如此规模的剧展会,有史以来,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,尚属仅见。”




跟着名人看桂林

桂林有山有水更有戏

信息来源:桂林艺术节 桂林融媒体中心
(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关注)
一键游广西
桂林微度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