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乐民俗|古代也有“空调房”?古时候平乐人避暑秘籍,你了解多少?

来源:桂林平乐文旅时间:2024-07-22

炎炎夏日,热浪滚滚,

今年的三伏天可不一般!

最强高温预警已拉响,

多地即将迎来“烧烤模式”,

局部更是直冲40℃大关!

今年还是特别的“双中伏”,

长达20天的中伏,

仿佛是大自然对

人们耐热能力的终极考验。

那么在以前

没有风扇

也没有空调的日子里

平乐人是怎样消暑度夏的呢?

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:

初伏7月15日至7月24日

10天小试牛刀;

中伏7月25日至8月13日

20天超长待机,

记得备好“避暑神器”哦!

末伏8月14日至8月23日

10天尾声渐进凉爽。


- 什么是三伏天?-


三伏天由来相当久远,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。唐人张守节说:“六月三伏之节,起秦德公(秦宪公之子,春秋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677年—公元前676年在位)为之,故云初伏,伏者,隐伏避盛暑也。”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中又说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。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。”可见,“三伏天”之说,是从久远的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的,它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人文。


三伏天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,最潮湿闷热的日子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。此时自然界阳气生发,为阳气最旺的时节。三伏,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统称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,其气候特点除气温高、湿度大,还有气压低、风速小。

图:平乐青龙月亮山


历史渊源话“三伏”


“三伏”自古就颇受重视,人们除了在伏天时进行祭祀,入伏当日会选择闭门不出,称之为“伏歇”。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,过伏天时还可以领取到“高温补贴”——冰块。早在周朝,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、存冰,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,存放冰的冷窖被称为“凌阴”,管理官吏称为“凌人”,最基层的取冰者称为“徒”。先秦时期,就有冬季藏冰,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。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,盛放冰的容器则叫“冰鉴”,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曾拥有一对铜质冰鉴,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,可以说是最早的便携式小冰箱了。

图:“便携式小冰箱”铜质冰鉴

到了清代,制度愈发完善,还出现了“冰票”这一制式产物。盛夏季节,太阳炙烤着大地,古时候的人们除了扇子,没有什么消暑设备可以帮助度过盛夏。富裕的人家,家中会有冰窖来储存冰块,夏天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降温解暑。

图:“冰票”

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,也传承着很多食俗,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、三伏还能种荞麦;头伏饺子二伏面、三伏烙饼摊鸡蛋等。此外,古人对三伏贴伏膘格外重视,比如在汉代,朝廷就有赐肉之举。在古时候的三伏天,人们通常会吃面条,这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了。史料中记载:三伏天要吃“汤饼”,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汤。到了唐朝的时候,人们不再吃“汤饼”,而是吃“凉面”,但是,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。这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吃法,直到宋朝还在吃。一般情况下,皇上在三伏天赐给大臣们物品的时候,都会附带着送给他们一瓶蜜糖。此外,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说法:三瓜即苦瓜、丝瓜和冬瓜,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,可帮助排出毒素、健脾开胃,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。


平乐避暑有妙招,食扇居间凉意飘



一、建筑精妙避暑长


避暑



人们为了对付酷暑和寒冷,在房屋上也下了很多功夫。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曾经描述过广西的房子,大户人家主要以瓦房为主,没有栈板,就在屋顶架瓦,这种房子日光能够照射进瓦缝来,小户人家就垒土为墙,架宇其上,上面用竹片为瓦覆盖。这两种房子都有一个好处,就是通风,但是小户人家的房子因为是竹子做瓦,所以下雨天经常有雨滴漏。明代谢肇淛《五杂组》写道:“岭南屋柱,多为虫蠹……书籍蟫蛀尤甚。故其地无百年之室,无五十年之书。”

图:古代广西地方普通人家的住宅

随着技术的发展,房屋的质量渐好,走进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、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、区级“历史文化名村”古镇榕津,这里尚保存有宋、明、清和民国各朝代的建筑,可以看到平乐古代民居的演变。

图:榕津古街

榕津古镇上千年的古街保存完好,其主要大街——榕津大街保存较为完整,整条街道的房舍大多为南方民间砖木结构的骑楼。这些骑楼多采用南方民间常见的砖木结构,不仅坚固耐用,更在功能上实现了挡风遮雨与防晒的完美结合。骑楼的廊道宽敞,能够为行人提供遮蔽,保护人们免受阳光直射和雨水侵扰,使得炎炎夏日下的人们得以享受凉爽与惬意。

图:榕津古镇的古建筑

图:榕津古街

在榕津古镇,千年的古街与骑楼交相辉映,构成了桂林平乐特有的景致。魏星楼、古戏院、粤东会馆等古建筑,青砖绿瓦、飞檐流拱,无不透露出南方古代村镇建筑的典雅与古朴。古镇内古榕成荫,塘泽遍布,与古街、骑楼相映成趣,共同营造了一个既古朴又清凉的避暑胜地。

图:平乐榕津——千年古榕群

图:粤东会馆



二、轻摇扇子送风凉


避暑



炎炎夏日,手里怎能缺少一把扇子?在古代,人们喜欢用的是羽毛做的扇子,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记载有桂林人喜欢用羽毛做的扇子:“静江人善捕飞禽,即以其羽为扇。凡扇必左羽,取羽张之,以线索系住,俟肉干筋定,乃可用。”用鹫这种大鸟的羽毛做的扇子,壮汉喜欢使用,而鹭鸟的羽毛做的扇子洁白而轻,士人多喜欢使用。

图:羽毛扇

民国时期,纸扇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帮手。曾国民的《万顺昌的纸折扇》一文提到,纸扇是桂林人夏天的必备品,当时桂林有名的纸扇店有万顺昌、泰玉龙、肖麻子等纸扇店。万顺昌生产的纸扇最为出名,畅销于西南、华南一带,甚至远销到了香港、澳门和东南亚地区。万顺昌的纸折扇用料讲究,扇骨用细楠竹制成,扇面裱有两层棉纸,再涂两道桐油,非常耐用。并且,还分为男用和女用两种扇子,男用的长约30厘米,人们喜欢把它插在衣领后,用时反手抽出打开就行,而女用的扇子短一些,方便携带。

图: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
桂林圆竹剖丝团扇

在桂林市平乐县的文化长河中,扇子还承载着一段佳话。平乐县周围山势回环,到了夏天空气流通很慢,酷热难当。不论师生,扇子均是必备之物。

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曾在平乐中学求学时,某日忽然心血来潮,想学古人在上面题点什么,便将扇子展开放在桌上,先提笔写下了“平中学生陈文统扇”八字,作为“藏头”,继而沉吟片刻,将各句补齐,衍成七律一首。道是:平明残月透帘栊,中酒前宵梦不浓。学剑闻鸡思起舞,生心策马欲屠龙。陈迹心头翻若浪,文章眼底涌如虹。统将旧事并刀剪,扇散愁云醉太空。

图:青年梁羽生

平心而论,这诗确实不算高明,尤其末句用语太过牵强,令人颇有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之感。然而在扇子上自己题诗,毕竟还是很有新闻效应的,而且梁羽生的同学们在古典文学方面也确实积累不多,所以他们不仅将此事广为宣传,还纷纷请梁羽生在自己的扇子上也题写一些诗句。梁羽生盛情难却,陆续题了不少扇诗,可惜除了这首他写在自己扇子上的以外,其余全部亡佚。

图:晚年梁羽生

这首诗传到蒙山县后,梁羽生有位远房表兄,也是当地知名的“儒生”,特意用梁羽生原韵写了一首和诗。他的和诗比较特别,不仅韵字相同,连句首的“平中学生陈文统扇”也照样保留下来。拟好之后,同样写在一把新的折扇上面,然后专程去蒙山县城,在一家有梁羽生父亲股份的店铺小坐,自报家门之后,便托店家将扇子转交梁羽生。梁羽生直到寒假回家时才拿到这把折扇,展开一看,上面写的诗是:“平空一凤出雕笼,中满诗书万卷浓。学到相如应起舞,生成刘裕岂非龙。陈篇处处惊翻浪,文迹章章化彩虹。统有棘荆随意剪,扇除风雨现晴空。”水平比起梁羽生的原作来,似是更加不如了。



三:清凉小食消暑忙


避暑



在古代,嚼食槟榔非常盛行,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说“自福建下四川,与广东、西路(即广东、广西),皆食槟榔者。客至不设茶,惟以槟榔为礼。”桂林人也喜欢吃槟榔,明代谢肇淛《百粤风土记》记载:桂林“夏秋酷暑,多蚊蚋,尤不可耐,甚于闽广。四山多雾,初至者每苦腹胀如蛊,然嚼槟榔乃渐消。”明靖江王朱邦宁要纳妾,下属帮他选人,还以槟榔作为礼物送给所纳之妾的家人,可见这一风俗到明代仍有。

平乐人夏日消暑解渴的小吃也非常多,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平乐酸嘢、平乐山豆根凉粉与平乐马蹄糕。

(一)平乐酸嘢


谈及桂林人的饮食偏好,不得不提那令人垂涎的酸嘢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,平乐地区的酸嘢更是成为了当地人消暑解热的佳品。

图:酸嘢摊

桂林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虽赋予这片土地丰饶与生机,却也带来了湿热与不适,而酸嘢的盛行,正是对这种气候的一种巧妙应对。

在平乐,酸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生活的智慧。当地居民还擅长采用海盐干发酵酸芥菜。例如平乐盐菜就是用平乐种植的大肉芥菜放进用杉木制成的木桶里,再用秘方腌制30至55天,腌制出来的盐菜色泽金黄、脆嫩香甜,与腊肉同炒,肉香与酸香交织,风味独特;与水浸粑相伴,软糯中带着酸爽,口感层次丰富,让人一尝难忘。

图:平乐盐菜

夏日炎炎,一碗清爽的平乐酸嘢,不仅能有效缓解因高温带来的食欲不振与肠胃不适,更能通过其独特的酸味,激发味蕾,促进消化,达到消暑解腻的效果。



(二)平乐山豆根凉粉

平乐山豆根凉粉,用山豆根叶做的凉粉,配上冰镇的糖水,是平乐民间的特色小吃之一,更是夏日乡间无可取代的消暑美味,其制作过程也充满了山野的清新与乡间的智慧。村民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——山豆根叶,通过精心揉搓、过滤、加入石膏凝固,最终制成一碗碗碧绿的凉粉。搭配上冰镇的黄糖水和白米醋,入口即化的Q弹滑爽,瞬间驱散夏日的酷热,令人心旷神怡。山豆根不仅赋予了凉粉独特的口感,更因其清热解毒的功效,成为夏日里不可或缺的清凉伴侣。

图:揉搓山豆根叶,把叶里含有的凉粉胶搓出

图:滤出汁水中的杂质

据了解,山豆根是一味传统中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咽消肿等作用。平乐市民陈金凤介绍,在平乐镇的众多乡村,村民们夏季都喜欢采摘山豆根叶自制凉粉。从小喝着山豆根凉粉长大的她,觉得夏季缺了凉粉,就少了很多滋味。夏季的很多日子,乡亲们做好了山豆根凉粉,都会约上亲友邻居上门一起品尝。大家聊着家常,喝着清凉的凉粉,炎炎夏日,被这份自制的凉爽消除。

图:采摘山豆根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山豆根凉粉也已经升级。凉粉做好后,可随各人口味搭配不同的配料。例如,可在凉粉中搭配冰镇的西瓜、香甜的百香果等,要是再滴入一点薄荷水或野生蜂蜜,口感将更为丰富。夏天的味道,就此通过舌尖,凉爽了整个身心。

图:做好的山豆根凉粉,颜色翠绿,口感Q弹


三)平乐马蹄糕

平乐马蹄糕制作技艺历史悠久,是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。主要以马蹄为原料,制成可口的原味马蹄糕和七彩马蹄糕。

图:马蹄

马蹄糕是两广、闽南地区的特色小吃,相传源于唐代,唐贞观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高宗继位,岭南道节度使素闻广州泮塘马蹄、莲藕、茨菇、茭笋、菱角之名,遂令画匠作"泮塘五秀"图,遣吏献图及五物于朝。高宗见图物喜,令为登基祭祀物。

图:马蹄糕

马蹄又称荸荠,而马蹄糕则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,其色茶黄,呈半透明,可折而不裂,撅而不断,软、滑、爽、韧兼备,味极香甜。传统马蹄糕制作工艺随着祖辈从广东到达平乐后,经历了空间、时间上的锤炼,相传至今,从单一的纯马蹄糕发展至七彩马蹄糕及各式马蹄糕甜品,而七彩马蹄糕的制作更为繁琐,整个制作过程有多道工序。

图:七彩马蹄糕

在平乐县马蹄糕制作非遗传承人林群的手中,这道传统糕点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。她采用生浆兑熟浆的独特工艺,使得马蹄糕在保持原有香甜滑爽的基础上,口感更加细腻,色泽更为诱人。新鲜马蹄的加入,不仅提升了马蹄糕的风味,更增添了几分清爽与脆嫩,入口清甜滑爽,多食不腻。在炎炎夏日,一块晶莹剔透、香甜可口的马蹄糕,足以让人忘却酷暑,享受片刻的清凉与惬意。

刚蒸好的马蹄糕


这些美食作为平乐县

消暑美食的代表,

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,

更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在这个夏日,

不妨来平乐一游,

品尝这些地道的消暑美食,

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清凉与惬意。

部分文字、图片来源于:平乐发布、桂林日报、大昭州微信公众号、网络平台